DeepSeek:未来五年以后,学校里可能会被ai取代的学科教师 教育范式的重塑。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教育范式。2025年初春,开源大模型DeepSeek以其强大的推理能力和较低的接入成本,引发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新一轮浪潮。当人工智能已成为教育场景的一部分,如何定义教师、教学与教育,如何构建人机共生的教育生态成为重要议题。可以预见的是,一个人类与AI协同进化的新型教育教学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2025年的春天,人工智能的浪潮以更迅猛的姿态席卷全球。继ChatGPT、Sora之后,国产开源大模型DeepSeek横空出世,将这场技术革命推向新高度。从政务服务到企业运营,从实验室到中小学课堂,DeepSeek以“低成本、高性能”的标签迅速嵌入社会肌理,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变量。对教育界来说,DeepSeek热潮不仅映射出市场对AI技术的迫切需求,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当通用人工智能从科幻走入现实,教育这一人类文明的基石如何在技术狂飙中重塑价值坐标?
DeepSeek的“破圈”并非偶然。其开源策略与高能效优势,是对技术普惠的实践注解。在教育场景中,DeepSeek通过推理能力跃升和成本断崖式下降的双重突破,为个性化学习、精准教研和资源均衡提供了新解法。然而,这场热潮背后也暗涌着复杂挑战:当AI助手能批改作业、生成教案甚至模拟情感交互时,教师的角色是否会被重新定义?技术效率与教育温度如何平衡?数字鸿沟会因技术门槛的降低而弥合,还是因资源分配不均进一步加剧?
面对机遇与挑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浙江大学教授、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谢幼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就上述问题展开了多维度的思辨。
这几个月,DeepSeek一路飞奔,全球瞩目。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企业组织、高等院校乃至中小学校宣布接入DeepSeek,在教学、科研等领域构建“教育大脑”,为教学、科研、校园办公注入新动力,进一步推动教育数智化变革。
DeepSeek的全领域接入趋势释放出多重信号,映射出技术、社会与政策之间的深刻互动。沈阳指出,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六大关键信号:一是技术成熟与成本降低的拐点已经显现;二是数据治理与生产力跃升的需求日益迫切;三是展示了国产AI生态崛起的自信;四是深化了人机协同模式的探索;五是政策层面也在积极应对这一趋势;六是加剧了区域竞争与发展格局的重构。
谢幼如认为,DeepSeek的技术路线与应用模式为全球AI生态提供了中国智慧,并印证了自主科技创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支撑作用。沈阳强调,DeepSeek的成功可能只是起点,其后续发展能否持续引领,取决于生态构建、技术迭代与制度完善的协同推进。
图灵被誉为人工智能的奠基人,他提出的计算模拟人类智能的科学假说至今仍影响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吴飞在公开课中提到,尽管DeepSeek模型基于谷歌公司2017年提出的Transformer架构,未实现颠覆性的基础理论创新,但在模型算法和工程优化方面进行了系统级创新。特别是在2048块英伟达H800 GPU集群上完成训练,打破了大语言模型以大算力为核心的预期天花板,为在受限资源下探索通用人工智能开辟了新的道路。
关于算力竞赛还是能效革命问题,沈阳提出了分阶段发展观:短期来看,高算效应该是主要方向;长期来看,高算力仍是AGI的关键驱动力。DeepSeek的开源策略和低成本API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
当下,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正引发教育领域的结构性变革,其影响远超工具层面,触及教育规律的深层逻辑。谢幼如指出,DeepSeek能够放大“数据”在教育中的作用,使其成为智能时代教学范式的新构成要素,并对教学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等要素进行系统性重塑。
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DeepSeek和机器人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机遇。熊璋提出,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打造中国特色智慧教育生态的核心路径,需积极投入转型,应用为王,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新质生产力的相互促进。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感受尤为深刻。深圳技术大学率先将DeepSeek引入校园,打造专属数字人“润晓知”,开设相关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站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十字路口,共识逐渐清晰:AI不是替代教师的“竞争者”,而是重塑教育范式的“催化剂”。未来的课堂或将告别“一刀切”的灌输模式,转向“AI+人类”双师协同的个性化学习网络。DeepSeek热潮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技术、伦理与教育的多重光谱。如何让AI成为“有温度的工具”,而非“冰冷的替代者”?答案或许藏在人类与机器的共生哲学中:用技术拓展教育的边界,以人文锚定创新的方向。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