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言不止】置业前部署第二桶金

《不倒灯塔》描述了捍衞第一桶金的重要性。儒家文化圈的几个经济体储蓄率都较其他发达国家为高,所以社会氛围都会鼓励大家靠节俭而累积第一桶金,但是累积了第一桶金之后,假如不给予充分时间,让它自然发挥潜力,其实结果还不算太好。

近年台湾有一位基金经理前辈也在论述类似的想法。他认为,以当地物价计算,300万元(新台币.下同)可以算是第一桶金,当地50只最大巿值的股票所组成的指数ETF,长期回报每年约7至8%,每月存下1.3万元,再每年买进这只ETF,7至8年就累积约300万元。

以每年8%回报计算,这300万元已经是24万元,跟当地大学毕业生的入职薪金相差不远。因此,这笔资本就变成了投资者的「护法金童」,没事就默默继续生息,有事如不幸被裁员,亦有一份「底薪」帮助,可以从长计议。而且,买当地大型股票的指数ETF,背后就是该股巿的精粹,由整个经济体的精英每天为你工作,产生盈利。

入职8年后正是30岁左右,刚好是现代的适婚年纪。因此,不少人就会以这300万元做首期买楼,以期新婚后第一个家就是自己的物业。这个策略非常稳健,本来要付的租金变成了供款,偿还按揭后就变成了自己的资本。

「护法金童」仍有融资风险

不过,买楼的按揭供款往往佔了夫妻两人总工资的较大比重。置业前这个小家庭有两份工资,再加「护法金童」产生的回报,而且没有长期债务负担,收入状况就是有两份半薪金。买楼后就剩下两份工资,但当中可能三分之一到一半是按揭,能够自由支配的工资就剩下一份多的薪金。一份多的薪金在维持了生活开支之后,要再重新累积另一个300万元就愈来愈难了。而且经济总有三衰六旺,假如在现金资产稀少的时候被裁员,就连偿还按揭都不容易。所以,用第一桶金全数置业,其实带来了融资风险。

因此,前辈的建议是楼一样可以买,但要稍为缓和一下。例如,他说可以在存下300万元之后开始研究所在城巿的新发展区,等待优质楼盘开售?再买两三年后交吉的楼花,虽然锁定了买楼的楼价,却把付款期推迟到有了第一桶金后的4、5年。

如此一来,300万元继续以每年7、8厘的速度增长,5年后应能增长到450万元左右。再加上投资者继续存钱,目标是在交楼时候,就有相当于两桶金的600万元。

届时再签下和以前一样的按揭,以一桶金为首期,另外一桶金保留继续生息。小家庭的总收入亦由之前剩下一份多的净薪金,变成约有两份净薪金。接下来经济顺景,剩下来的一桶金就继续增长;就算出现其他状况,这一桶金的变现能力较强,有需要亦可卖掉,帮忙维持按揭。

借助ETF累积回报

父祖一辈,台湾(香港亦如是)处于工业化的经济增长期,地产价格一直上升,愈早买楼,升值亦愈多。指数ETF流行之前,长期配置股巿有一定难度,并非每个年轻人都可以轻易执行。但到了现代,投资者可以轻易买入全球不同股巿的指数ETF,靠股巿累积回报就更简单。

也许,捍衞第一桶金的意义,在于提升股票在投资者所有资产的重要性,尽早开始长期持有各地的优质股票。

作者为安泓投资的投资总监,亦为香港大学房地产及建设系客席副教授。他为《信报》/信网撰文,与读者分享投资见解。

杨书健

热门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