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正文

一堂爱的美术课:用艺术疗愈“星星的孩子”

  • 经济
  • 2025-04-03 00:21:03
  • 17

新华社西安4月2日电(记者邹竞一)“树叶是黄色加绿色,树叶是——”美术教师董方毅一边蘸取颜料做示范,一边大声描述动作,等待着孩子重复他的指令。此起彼伏的回声让安静的画室热闹起来。一张张画板上,鲜艳的色彩正幻化出一个个瑰丽的世界:旋转的晴空、无尽的河流、盛开的紫色睡莲……

每周三上午,西安市新城区明宫社区工会驿站都会迎来一群特殊的小画家。2019年,西安市满天星心智障碍者家长互助公益慈善中心开设的这堂美术课,已成为“星星的孩子”表达自我的艺术港湾。从四季主题创作到企业定制画,从水彩晕染到黏土塑形,课程的设计充满巧思,每节课都通过视觉指令与触觉体验,引导孩子们用色彩与形状传递情感。

“传统的美术教育更注重技法的提升,但对于孤独症孩子,在教学时要更关注如何有效地传达信息、指导他们完成任务,并在集体中协作。”董方毅说。因家人患有孤独症,美术专业出身的他更懂得如何将技法教学转化为适合特殊群体的“艺术疗愈”。

六年前的第一堂课,董方毅面对的是一群连握笔都困难的孩子。“有的孩子手指僵硬,涂色时颜料总是溢出线框;有的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对指令毫无反应。”他说。慢慢地,通过分步骤示范、重复性练习以及正向激励,孩子们逐渐掌握了控笔技巧,画出的作品每每令人惊喜。

4月2日,一名孤独症少年在作画。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17岁的睿睿是首批学员之一。她的画色彩浓烈、笔触奔放,看似随性却暗含韵律。“同样是画风景,她的视角总带着独特的生命力。”董方毅评价道。睿睿的母亲则欣喜于女儿的改变:曾经急躁易怒的孩子,如今能安静作画数小时,甚至主动向熟人微笑问好。“画笔成了她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近年来,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升,孩子们的画作不仅装点着画室,也走向公众视野:系列作品被制成明信片与企业产品联名销售,部分销售额捐赠至陕西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手机壁纸平台上,孩子们的画作下载量居高不下,评论区挤满了“被治愈”的留言。

这是西安市满天星心智障碍者家长互助公益慈善中心与企业联名制作的明信片。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公众的认可让孩子们意识到,他们的作品是有价值的。”西安市满天星心智障碍者家长互助公益慈善中心理事长陈傲说,孤独症儿童的艺术天分需要不断地发掘、耐心地培养,让他们的潜力被外界看见、认可和欣赏。

“每一幅画都是他们内心的星辰大海。”董方毅轻抚着未干的画作说。课程尾声,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合影,有人咧嘴大笑,有人羞涩低头,每一双眼睛都闪亮如星。

有话要说...